欢迎来到雷州市职业高级中学!
  • 招生咨询热线:13694288678 
  • 手机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直达商品手机版
招生咨询热线
13694288678
微信二维码

帮我选校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

首页 > 学校新闻 > 解局:藏在大陆最南端的顺德“扶贫密码”
学校新闻
解局:藏在大陆最南端的顺德“扶贫密码”
发布时间:2023-05-03        浏览次数:39        返回列表

位于湛江雷州南兴镇梅田村的千亩火龙果种植基地。

徐闻北莉岛北莉小学课堂上,孩子们在认真听课。

自从3岁时因为小儿麻痹症落下肢体残疾后,湛江徐闻北莉村村民陈小留遭遇过两次“溺水”。

一次是15岁时,被海浪卷入水里,不谙水性的他靠着求生本能,挣扎上岸。

一次是37岁时,被养育5个孩子的生活重负压得喘不过气,顺德扶贫工作队将他从贫穷的漩涡拉了出来。

顺德,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国最强盛的县域经济体之一。湛江,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广东省扶贫任务比较繁重的地级市。

2016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一声令下,顺德扶贫干部扎进雷州市和徐闻县26个镇的65个相对贫困村,与湛江携手共进,开展波澜壮阔的精准扶贫实践,带领贫困户6687户24856人穿过贫穷的雨雾狂涛,奔向全面小康美好生活,为广东全力破解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贡献顺德力量。

撰文:林洛峰 蒋晓敏 尹辅华 摄影:戴嘉信

进与出▶▶ 推动贫困村接轨新时代

2019年5月,当顺德干部陈沛江来到雷州市客路镇泰坡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时,他对扶贫工作之难才有了直观的认识。

2016年,泰坡村有73户234人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甘蔗、花生等种植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地处偏远,土地资源分散,导致当地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社会发展缓慢。陈沛江说,当地不少贫困户只会雷州话,扶贫干部刚开始还会面临语言不通的困难。

陈沛江曾经遭遇的困境,只是顺德对口帮扶湛江面临诸多挑战之一。时间回到2016年初,彼时的湛江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1/8,湛江也因此成为全省扶贫任务比较繁重的地级市。同年,顺德带着省委、省政府的重托,帮扶雷州、徐闻26个镇65个相对贫困村、贫困户6687户24856人,并协同雷州、徐闻帮扶顺德区对口定点贫困村以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7873户81582人。

随着顺德扶贫工作队的加入,一场“脱贫战”在中国大陆最南端打响。

首先来到雷州半岛的是人才资源。据统计,截至目前,顺德已有两批180多名扶贫干部先后扎进雷州、徐闻。其中,针对扶贫干部语言不通、情况不熟悉等问题,顺德还在当地专门招聘了145名扶贫专干提供协助,确保扶贫力量迅速到位开展工作。

之后,驻村第一书记等顺德扶贫干部成为了一个个“枢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理念、政策、资金和项目等资源加快输送至乡村,精准对接贫困户。

贫困户的理念开始悄然变化。顺德扶贫干部巧妙通过“以奖代补”的做法,鼓励贫困户参与种养、外出务工,让贫困户摒除“等、靠、要”的怠惰心理,从思想上拔掉“穷根”。

珠三角的乡村治理先进理念、先进模式慢慢在雷州、徐闻扎下根。在泰坡村,曾经的臭水塘建成了休闲文化公园,健身器材、步径、公厕等一应俱全;雷州市南兴镇梅田村将争议地块改造成“和园”,旨在加强德治教化;在顺德驻雷州市唐家镇军营村第一书记邱颖忠的推动下,军营村大抓党建,大力推广广场舞文化,并成为雷州市首个选出村花的村……

顺德通过推动扶贫工作与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组织、文化“五大振兴”同频共振,让贫困户走上快速脱贫之路,并有效提升了扶贫工作质量。截至目前,顺德对口帮扶雷州、徐闻贫困村的贫困户已100%脱贫。

数字的背后,贫困户的思想实现与外界接轨,从安土重迁到搬进新房、外出务工;贫困户子女走进课堂,与世界连接;雷州的火龙果、圣女果,徐闻的菠萝、石斑鱼……粤西的特色农产品借由阡陌交通和互联网技术,开上了对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快车道”。

小与大▶▶ 从产到销构建农业产业链

从高空俯瞰雷州纪家镇上郎村,连片红薯就像一张绿毯平铺在连片480亩农地上,长势喜人。几年前,上郎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当地3000多户籍人口拥有3600亩耕地、3000多亩林地,村民普遍种植桉树和水稻、花生等为生,却始终没有形成上规模的产业。

2016年4月开始,顺德对口帮扶上郎村。扶贫工作队调研发现,上郎村的滨海沙质土适合种植番薯和芋头。于是,工作队第一时间找来龙头企业,在2017底和2018年底先后打造连片20亩芋头种植示范基地和480亩红薯种植基地,同时着手建立农业合作组织,引入产业分红机制,发动贫困户务工,打开了产业扶贫的突破口。

今年57岁的村民黄祖儒是芋头种植示范基地的负责人,每年示范基地一半的种植利润归他,一半分给其他入股贫困户,靠着种植手艺,黄祖儒在2018年成功脱贫,到2019年,他的家庭年收入将近10万元;而在红薯种植基地,35户贫困户每年可以平均分配3.8万元收益分红,贫困户进基地务工还有120元/天的劳务收入。

在顺德产业帮扶模式的带动下,雷州、徐闻越来越多农产品走上规模化种养之路。在梅田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引入农企种植500多亩火龙果,通过扶贫资金入股提高贫困户家庭收入,并累计为贫困户提供20余个工作岗位;同样是采取“入股企业 固定分红”的方式,徐闻县西连镇龙腋村新隆养殖专业合作社与龙腋石斑鱼养殖场自2019年起进行合作,推动建设210亩的石斑鱼养殖产业示范基地。

通过顺德扶贫干部的努力,小小农产品逐渐对接上大市场。今年5月,上郎村驻村第一书记龚东超找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夏伟直播带货,不到1小时帮上郎村卖出4000多斤芋头;在雷州市南兴镇梅田村驻村第一书记夏月恒等人的推动下,当地办起“扶贫超市”,并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手段拓宽销路,促使火龙果和“百香米”等特色农产品订单不断。

产与销之间,物流、加工环节也在丰富和完善。在军营村,总投资200万元、占地3000平方米的冷链物流加工厂正在紧张施工,预计年底前建成投用,作为1600亩圣女果种植基地的配套项目,提供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功能服务;龙腋村则利用佛山财政专项资金,成立了开发扶贫车间,打造当地特色农渔产品种养、加工、包装、线上线下销售供应链体系。

据统计,截至目前,顺德共引导并投入产业帮扶资金近3.85亿元,在雷州和徐闻启动产业帮扶项目363个,形成了种养产业、投资收益项目、农副产品加工、电商销售等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贫困户全覆盖。

近与远▶▶ 教育扶智点燃星星之火

顺德帮扶北莉村的这几年间,陈小留一家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陈小留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户后,顺德扶贫工作队为他们落实了医疗保险,购买了商业保险,陈小留和妻子参加了养老保险。通过危房改造,他们一家在2019年从破旧砖瓦房搬进了2层新房。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陈小留在家养虾,年收入约2万元,同样身患残疾的妻子则前往江门一家摩托配件厂务工,每月稳定收入4000多元。

子女成才让陈小留夫妻对未来有了更大盼头。陈小留的长女和次女、三女分别入读三亚学院、岭南师范学院和徐闻中学,长子和小儿子在读北莉小学,5人每人能领到4000—10000元不等的教育补助,免除了因贫失学之忧。

“三保障”中的教育保障,充分展现了顺德精准扶贫立足长远的眼光,以及加码投入的魄力。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顺德按照“分类分档补助”的原则,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在校子女25602人次发放教育补助7464.46万元,发放率达到100%。在此基础上,顺德积极发动政企各界捐资捐物,为雷州、徐闻两地学校购置多媒体教学设备,改善学校环境配套。

在职业教育领域,顺德同样找到教育扶贫的突破口。2019年起,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面向雷州市职业高级中学、徐闻县职业高级中学定向开展中职、高职“三二”分段定向招生,优先录取贫困学生,学生在中职就读三年后,可直接入读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顺德扶贫力量的进驻,助力许多湛江学子挣脱贫困的束缚,展开了梦想的翅膀。在顺德区对口帮扶的雷州市北和镇盐庭村,小晓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学霸”,从小学开始便一直在雷州重点学校就读。大学生涯结束后,在现实与梦想面前,她陷入“去考研还是去工作”的艰难抉择:一方面,生活条件不好,家里想让她尽快工作赚钱;另一方面,她喜欢读书,想要继续深造。

顺德驻盐庭村第一书记郑基仁知悉情况后,跟小晓家里人进行思想沟通,对其给予每月700元的补助,为小晓解决了难题。今年,小晓顺利考上了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开启了深造之路。

顺德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是扶贫攻坚“顺德方案”中的重中之重,未来顺德将继续把教育扶贫融入当地的长远发展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通过“小手拉大手”,激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相关

顺德加强就业帮扶“授人以渔”

被技能培训改变命运的湛江青年

“没出息就只能种田。”这是湛江农村老一辈对青年一代最常见的告诫。事实上,如果不是顺德扶贫工作队的到来,雷州市白沙镇东岭村“90后”青年莫守东也认定自己的命运已经定格在那5亩田地上。

多年来,为了照顾患病的双亲,莫守东一直找不到稳定工作。一家人靠着5亩田地过活,十分清苦。2017年,在顺德区扶贫工作队的推荐下,他到雷州市源果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学习种植番薯,命运从此被改变。

学成归来后,莫守东用12亩试验田种出亩产3100斤优质番薯,开启了成功第一步。如今,他负责的60亩东岭村番薯扩种项目收获18万多斤,利润达24万元,带动有能力贫困户获得分红,他也从贫困户逆袭成了致富带头人。

客路镇林排村青年莫芝仁同样来自贫困家庭。2018年7月,湛江首批“精准扶贫”厨师培训班学员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厨师培训班,莫芝仁就是其中一员。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基础比较扎实的他率先完成学业回家。从此,林排村少了一个为三餐发愁的年轻人,多了一名粤菜师傅。

事实上,自2018年成立以来,顺德厨师学院已累计在湛江、四川凉山等对口帮扶地区培训学员超过500多人次,一批湛江青年凭借一技之长,走上了创业致富的康庄大道。

在湛江,顺德根据贫困户对就业不同的需求,采取转移就业和本地就业双结合的方式推进就业脱贫。对于有意愿外出就业的贫困户,采取转移就业方式,组织顺德企业在当地举办招聘活动,精准对接实现就业。对于想留在家乡就业的贫困户,则加强技能培训,每年定期组织贫困户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和非农业就业技能培训。

如今,在技能扶贫工作上,顺德已经为帮扶对象输送了种养业、餐饮、家政服务、电子商务、保安保洁服务、建筑业等专业(工种)的专业知识,以此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培训质量。

顺德还实施“以奖代补”措施,鼓励贫困人口就业,稳定务工的贫困人口可申请每月奖补200元,每个家庭每年最高可申请种养、务工奖补达3000元。

以技扶贫,不仅让贫困户就业饭碗“端”得更稳,在部分贫困村还出现先脱贫对象带动后脱贫乡亲的好现象。

在顺德对口帮扶的雷州市乌石镇泗寮村委讨东村,贫困户邓妃位自小身有残疾,一家7口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他身上。驻村扶贫工作队通过走访,了解到邓妃位有养殖专长,采用“因户施策”方式鼓励其养殖黄牛。

勤勉的邓妃位经过认真学习,将养殖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仅去年,他家的收入达10多万元,成功摘掉了贫困帽,走上致富路。不仅如此,因为熟悉这个行业,邓妃位还做起经纪人,牵线搭桥帮其他养牛户推销牛,从贫困户当起了“牛老板”。

今年8月,由国务院扶贫办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举办的全国就业稳岗工作座谈会在顺德召开,会议对顺德在推动全国贫困劳动力转移输出和稳定就业工作所取得的积极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观察眼

5年打造363个产业项目

用市场经济思维发展扶贫产业的顺德

每天清晨,顺德驻雷州市军营村第一书记邱颖忠都会过去看看圣女果冷链物流中心建设进度,规划中的农贸市场、农家乐也同样在紧锣密鼓地对接。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的最后时刻,即使贫困户已100%达标出列、即使全村集体经济已经比2016年增长了53倍,邱颖忠还是希望给军营村留下更多的产业项目,蹚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造血”扶贫之路。

邱颖忠的执着,也是顺德不断完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写照。过去5年,顺德在湛江留下363个产业帮扶项目,形成了种养产业、投资收益项目、农副产品加工、电商销售等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大大增强了贫困村的造血功能。

不过,不少人会好奇,顺德以制造业闻名于世,发展农业,尤其是种养业是否在行?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作为传统的鱼米之乡,实际上顺德传统农业十分发达。而且跟很多鱼米之乡不一样,顺德人更擅长种植经济作物,而经济作物的一大特点,就是要与市场进行交换,根据市场行情调整生产,因此顺德的民众在较早时候就接受了商品经济的熏陶,培养了敏锐的市场意识。即使到了今天,顺德依然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花卉、水产两大优势主导产业,今年农业经济总产值将突破100亿元。

但是,进驻贫困村后,扶贫干部面临的情况往往更加复杂。比如,一些地区资源禀赋差、基础设施薄,想要“平地起高楼”,怎么实现?一些地区资源禀赋好,有连片耕地和优良海域,但找市场、提产值难,短期增收见效慢,长期前景不明朗,又该怎么办?

这就需要扶贫干部兼顾因地制宜和敢于创新。事实上,从机关干部化身种养专家,顺德扶贫干部迅速转变了角色。以顺德区科技局驻徐闻县龙腋村第一书记陈国瑞为例,进村后经过调研发现,集体土地十分匮乏,引进种植产业困难重重,但龙腋村后海浪小海水清,是天然的渔场,适宜养殖各种高品位鱼类。于是,经过陈国瑞多方努力,终于促成了210亩的石斑鱼养殖产业示范基地的落地,为增加贫困户收益和就业机会拓宽了渠道。

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就是顺德干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锻炼出来的,也只有这种用市场经济思维发展扶贫产业,才能让产业项目在经济市场中可持续发展,保持竞争力,产生可持续经济效益,真正让村集体拥有自己的“家业”和“家底”。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顺德用担当诠释决战脱贫攻坚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